母亲节前夕,数十位妈妈走进监狱……
手工花、千纸鹤、书画作品……5月7日,上海市吴家洼监狱里,摆出了不少服刑人员自制的礼物,都是他们要送给母亲或妻子的。一大早,监狱第二届“母爱进大墙,亲情助新生”亲情帮教暨家属规劝活动拉开了帷幕。服刑人员通过多台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展示了教育改造成果。
“妈妈,高墙外的春天,是不是又绿了?您别担心,我在这里,也在学着把破碎的自己,一针一针,缝回人形。”听着舞台上的诗朗诵《妈妈,我在缝补月亮》,服刑人员张某握紧了母亲的手,用诗里的结尾告诉身边的母亲,“终有一天,我会走出这道门,做您晚年能依靠的拐杖。”
但在入监之初,张某可不是这样的。他对所犯罪行没有清醒的认识,执着于申诉翻案,抗拒民警的教育帮助,眼看着就要走上对抗管教之路。他的母亲一条条地查法律条款,一遍遍咨询律师,写了很多信件来劝解和叮嘱他,才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确是触犯了法律,最终打开心结,认罪悔罪,积极改造。
如今,张某遵规守纪,积极劳动,在监区里的改造之路走得愈加顺利。他不仅参与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锡剧”的传承学习,还成了骨干力量,被评为2024年度监狱改造积极分子。“这孩子从小就脾气倔,我们生怕他想不通,在里面跟警官对着干,做出傻事。感谢各位警官的教育,现在他能及时认罪悔罪,踏实改造,我们全家就都放心了。”张某的母亲对儿子这些年的变化很欣慰。
张某在忏悔发言中说:“刚进来时我心理落差很大,不能接受现实,那段日子就像掉进了漩涡。还好有家人的不离不弃和警官的谆谆教诲,我的改造之路才会越走越顺。请妈妈放心,我会更加积极去改造,争取早日回去与你们团聚,你们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等我回来。”
服刑人员赵某曾是一名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给他带来的除了扭曲而短暂的快感外,还有身体和精神不可逆的损伤,以及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他的小女儿,也在3岁时被确诊了孤独症。
入监服刑后,赵某非常消极,说自己祸害了下一代,早就该死。他改造态度消极,经常违反监规队纪,与其他罪犯的关系也非常紧张。赵某从未向民警申请过会见,不愿多与家中联系。
筹划此次母亲节帮教活动时,监区民警希望赵某也报名,请母亲到监狱里来。犹豫再三,赵某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看着他期盼又畏惧的神情,最终监区民警帮他报了名,并主动联系了赵某的家人。
时隔四年,再次看到自己的亲人,赵某哭得不能自已,他紧紧地拥抱着妈妈,一直在重复:“对不起!”“我错了!”赵某的母亲劝慰道:“我们都在家里等你回去,你一定要学好,再也不要走老路了。”
母亲的话让赵某哽咽了很久,他向民警深鞠一躬表示感谢,保证以后再也不干违反监规队纪的事情。
活动中,为母亲梳头发的环节将气氛推上了高潮。摸着母亲苍白的头发,很多人泪水涟涟。“妈,辛苦了!”“对不起!”一个个深情的拥抱和一句句真诚的道歉中,有他们的悔恨、不舍,和重新做人的决心。
其中,一位母亲佝偻的身影很引人注目。他是服刑人员薛某的母亲,今年已73岁的她,是此次来监参加帮教活动家属中年纪最长的。薛某本来不想让母亲舟车劳顿,但在一次亲情电话中得知此事后,母亲表示一定要参加,说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当面抱抱儿子。
最终,在亲属的陪同下,薛某的母亲来到了帮教活动现场。薛某抱着母亲,又激动又悔恨,一遍遍关照她一定要保重身体,等他回家。
《母亲节前夕,数十位妈妈走进监狱……》
栏目主编:王海燕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刘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