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倒逼新能源发电企业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决定推进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实现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此举打破了新能源发电长期依赖政府定价的局面,开启了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新时代。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过去,新能源发电企业习惯了政府定价模式,收益相对稳定,企业只需专注于发电生产。如今企业必须走出“温室”,迎接复杂多变的市场挑战。在收入方面,新能源电站收入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原来的保障性收入,转变为以市场交易收入为主,存在较大波动的可能;在市场竞争方面,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当电力市场供大于求时,新能源发电企业为争取更多发电机会,不得不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若企业交易策略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就可能导致发电量受限,面临盈利压力。

  更高的市场化环境,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价格市场化信号,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管理优化提升竞争力。比如,新能源增量项目通过竞价确定机制电价,成本更低、技术更优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推动行业从“补贴依赖”转向“技术驱动”。未来的新能源发展模式,将从大干快上变为质量优先。

  新能源发电企业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变发展观念。过去“靠政府定价、等市场分配”的思想必须摒弃。企业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把市场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时刻关注市场风向,敏锐捕捉电价波动的信号。

  加强技术创新。新能源发电领域,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在全面入市背景下,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比如,通过智能化技术,企业可更准确地预测电力市场价格走势,合理安排发电计划,提高综合决策效益。

  优化运营管理。全面入市后,市场对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生产运营精细化水平。同时,企业要积极参与电力交易,灵活制定交易策略。在市场博弈中,深入了解电力市场规则,有助于企业把握交易机会,实现收益最大化。

  积极应对市场风险。市场交易意味着电价不确定性增加,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市场行情的监测和分析。通过签订中长期购电协议等方式,锁定部分电价,降低市场风险。企业还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金融工具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增强抗风险能力。

  新能源发电全面入市,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革,努力适应市场化环境,提升自身竞争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