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如何确定做正确的事?受用一生的决策智慧!
做对的事,永远是成事的第一秘诀。
那么,如何掌握决策的智慧,让自己做对的事?
上一节专栏,咱们提到的刘邦定都长安这个故事,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做决策的智慧。
可以说,掌握了这种决策的智慧,我们就能让自己做正确的事。

为什么刘邦一开始定都洛阳呢?
刘邦的大概想法应该就是,像娄敬所说的那样,他想像周朝那样长治久安,好歹能多传几代,不能像秦朝那样二世而亡,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定都咸阳。
虽然咸阳地方很大,而且,地理位置也比较好,但是不太吉利。
所以,刘邦当时定都洛阳,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但是,娄敬、张良的建议确实也非常有道理。
娄敬说出了定都咸阳的优势,只是说动了刘邦,但是,张良却点出了定都洛阳的劣势。
可以说,张良作为一个地头蛇,对洛阳还是比较了解的,洛阳比较繁华,而且也是天下的中心。
虽然有险可守,但是腹地太小,纵深不够,资源不足。一旦被围起来,基本上就是一座死城。
所以,洛阳只能作为盛世的都城,在实力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定都洛阳,对刘邦来说并不合适。
所以,刘邦最终决定还是定都咸阳,放弃了洛阳。
这就告诉我们,做领导,你可以不善于谋划,但是一定要善于决断。
那么,怎么决断呢?
《资治通鉴》其实早告诉了我们,做决策的三个出发点。
咱们就按照《资治通鉴》中,荀悦的三点论来分一下刘邦的这个决策。
第一,形。形就是得失。
定都咸阳,定都洛阳,咱们看看他的得失。
定都咸阳,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求稳求准,并且还可以防止意外。
但是,洛阳很显然只有势力强大的时候才合适,其他的时间并不合适,万一有意外发生,洛阳更加不合适,所以,从得失的角度来说,定都咸阳更合适。
第二,势。势就是时机。
正如娄敬所说的,刘邦刚刚平定天下,诸侯一个一个虎视眈眈,天下百姓人心不稳,这时候,定都洛阳并不是合适的时机。
但是,定都咸阳就不一样了。
关中之地,有地势险要,只需要防备一面,就可以控制天下。
同时,关中有大量的人口,有肥沃的土地,而且有南北都有不同的资源,可以说资源、人口、地形,包括定都的时机,在实力弱小的时候,定都险要的位置更合适。
很显然,娄敬的建议毫无问题。
这就是形势,这就是时机。
第三,情。情就是心态意志。
定都洛阳肯定是朝中大多数人的愿望。
毕竟大家都是函谷关以东的,都想离家近一点,衣锦还乡回去炫耀一圈,也确实比较方便。
但是,如果定都咸阳的话,那你想回一趟沛县老家,那大老远的,依照古代那种出门的条件,确实也不太合适。
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定都咸阳。
而且这帮人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洛阳确实也有险可守,但是,正如张良所说的,洛阳的资源不足。
而最终刘邦下定决心,力排众议,做出决断,定都咸阳,并且把咸阳改为长安。
这是刘邦力排众议定都咸阳的故事。
而这这个故事,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决策的智慧。
咱们按照荀悦的三点论形、势、情,这三点来分析,刘邦确实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而且他这个决策,确实有道理。
所以,我们做决策,千万不要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意见,做综合的考虑,什么才是综合的考虑呢?
那就要根据荀悦的这三点来做决策,相对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做正确的事,然后再正确地做事,这样才能提高我们成事的概率。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最近忙着折腾视频号,之前的专栏内容都录成视频了,100 多节,还在持续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