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首次在华线下举办,“和平之海”不想成为博弈棋盘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5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主持召开第三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据悉,11个同中国建交的岛国外长或代表,以及太平洋岛国论坛副秘书长纳亚西将应邀参会。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介绍,这是第三次召开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也是首次在华线下举办。与会各方将就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全方位交流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弘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由来已久,历经数十年互利共赢的务实协作,双方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合作范式,尤其我们(中国)始终秉持‘四个充分尊重’的原则,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处理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时的本质差异。”

“看得见的务实合作”

CGTN报道称,28日至29日召开的外长会议将重点讨论防灾、减贫和可持续农业领域的合作等关键议题,这与该地区的迫切需求高度契合。

陈弘指出,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是双方建立起的固定沟通机制,通过制度化平台深化互动,同时也是区域合作的机制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外交部网站介绍,2021年10月,首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发表了《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联合声明》。疫情发生以来,双方举行了两次应对疫情的副外长级特别会议。

《所罗门星报》(Solomon Star)27日刊文称,“第三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议将开启合作新纪元”。报道称,此次外长会晤期间,各国领导人将回顾2022年在斐济举行的第二次外长会以来取得的进展,规划中国-太平洋岛国全面伙伴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报道披露,王毅外长还将与太平洋岛国外交部长和代表进行一对一双边会谈。

对于此次外长会,陈弘预计涉及的议题除了经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等传统领域,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也会是重点关注方向。“这些均为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关键在于以务实合作推动相关议题的解决。”他以“务实合作”“互惠互利”来明晰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关系。

从现实情况看,双方友好合作关系正不断深化和发展。去年以来,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密集访华,掀起一股外交热潮。

2024年,瑙鲁总统阿迪昂、密克罗尼西亚总统西米纳、瓦努阿图总理萨尔维、所罗门群岛总理马内莱、斐济总理兰布卡、萨摩亚总理菲娅梅6位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到访中国。而去年6月到今年3月,中国政府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钱波也先后访问了所罗门群岛、斐济、瑙鲁和瓦努阿图等太平洋岛国。

今年2月,库克群岛总理布朗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哈尔滨与其会见,再次引发外界关注。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署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包括《中国-库克群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5-2030)》。

中国与库克群岛的发展合作是中太合作的一个缩影。中国正与太平洋岛国在20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包括海洋保护、救灾、教育和公共卫生等。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曾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中国始终秉持“四个充分尊重”的原则发展同太平洋岛国的关系,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技术援助,实施了将近500个各类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帮助岛国建设道路、桥梁、码头、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培养人才1万多人次。

在经贸领域,据中方统计,1992年至2021年,中国同建交岛国贸易总额从1.53亿美元增至53亿美元,年均增长13%,30年间扩大了30多倍。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始终是太平洋岛国面临的决定性生存挑战。而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削减对外气候援助的行为,进一步加速了这些处于“气候危机最前线”国家所面临的生存威胁。

据英国《卫报》2月报道,萨摩亚总理菲娅梅将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举动描述为“非常令人失望”,称这将破坏全球气候行动,并使太平洋国家的生存面临更大的风险。菲娅梅说:“我们将美国视为全球领导者,但他们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全球性问题,不仅是对萨摩亚,而且是对太平洋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一步深化与太平洋岛国的务实合作。陈弘分析表示,一方面,中国依托自身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技术优势,结合岛国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推动绿色能源合作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基于长期防灾减灾实践积累的经验与技术,着重构建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及灾后重建能力建设体系,通过技术转移与人员培训提升岛国自然灾害综合防御水平。

据《人民日报》去年8月报道,中国企业在瑙鲁承建的首个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项目可把瑙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从3%提高到47%。当地员工约翰·斯科特表示:“项目不仅能改善供电、降低发电成本,也有益于保护环境。”

“将清洁能源转型与社会建设相结合的援助模式,既契合岛国可持续发展需求,又通过改善民生福祉夯实了双方战略互信,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弘说。

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和太平洋岛国旅游合作潜力巨大。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太平洋岛国旅游交流洽谈会5月9日在斐济开幕,聚焦跨境旅游合作和文化深度体验。太平洋旅游组织董事会主席阿德拉·伊萨卡·阿鲁在交流会现场表示,作为太平洋旅游组织成员,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太平洋地区重要客源市场,太平洋岛国非常重视中国游客的需求。

太平洋岛国不希望成为大国博弈竞技场

当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深化发展,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之际,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在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表现出警惕,认为中国可能威胁到它们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力。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4月8日刊文称,“随着美国几乎撤销或暂停了所有海外发展援助,并考虑在全球范围内缩减外交存在,直接助长了‘美国是漠不关心且不可靠的全球大国’的论调。美国从太平洋地区的撤离,其影响可能远不止于制造真空——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博弈场。”

但太平洋岛国并不希望成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

若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此次外长会议,陈弘认为,在美西方国家推进“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南太平洋地区被赋予特殊的地缘政治属性,太平洋岛国的战略价值被异化为“遏制、排斥甚至打压”中国的前沿阵地。

陈弘进一步指出,“南太岛国对于大国竞争并无兴趣,尤其不认同美国的霸权战略。”太平洋岛国秉持“所有人的朋友”的外交政策,同时积极接纳有助于推动其经济现代化与基础设施升级的正常国际合作。

此前,斐济总理西蒂维尼·兰布卡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示,那些针对中国的指控明显失实。他强调斐济奉行独立外交政策,反对煽动及鼓励冷战式集团对抗。兰布卡总理还提出了“和平之海”的愿景,旨在寻求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他明确表示,如果因为与中国交好而受到孤立,“请自便,我们仍然可以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陈弘特别提到,太平洋岛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彰显出各个岛国的独特性,但它们又将彼此视为“太平洋大家庭”成员,这一认知使得各国在存在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凝聚共同利益并达成一致共识。

“透过这一视角观察,中国所秉持的‘四个充分尊重’根据各岛国的国情给予了充分认同,让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清晰而坚实的基础。”他说。

在库克群岛总理今年2月访华期间,同样有西方舆论炒作中库合作。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国与库克群岛的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应受任何第三方干扰,这是中国的一贯立场。

近段时间,中方与太平洋岛国保持高频次的高层战略沟通,展现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外交互动。“这种机制化对话不仅推动双方的务实合作持续涌现,更以实际发展有力驳斥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等叙事操弄。”陈弘说。太平洋的未来,不应是大国的竞技场,而是合作共赢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