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多家外企矿权被撤,全球“铝疯狂”要来了?

文 | 万联万象,作者|时楠,编辑|小峰

非洲几内亚军政府扇动的禁矿翅膀,在全球引发了一场有色风暴。

就在刚刚过去的五月中旬,几内亚军政府宣布撤销 50 家以上的外资矿企采矿许可证。这一举动迅速引发国际矿业市场震动,氧化铝期货价格应声上涨,市场担忧铝产业链将面临长期供应风险。

近一年来,铜的疯狂上涨已经让有色市场风云变动。此次因几内亚引发的这场铝矿开采危机,是否会让铝价也疯狂起来?又有哪些对策可用?这一些列问题,牵动着业内人士的心。

01 黑天鹅

当地时间周四(5 月 15 日)深夜,几内亚信息和新闻部长法纳 · 苏马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几内亚总统马马迪 · 敦布亚已签署收回采矿特许权的法令。被收回的采矿特许权包括铝土矿、黄金、钻石、石墨和铁矿。

而后的几天时间,本次禁矿的黑天鹅事件再次升级。Axis 矿区也已被列入政府撤销采矿许可证名单,并被下达了停工指令。该矿区包含顺达矿业等矿业公司,涉及产能约 4000 万吨 / 年,恢复时间不明。

几内亚的政策公布后,其压力快速向下游传导。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氧化铝期货合约在单日涨幅达 7%,创 2023 年以来新高。中国氧化铝现货也迅速回弹到 3000 元 / 吨以上,并保持上涨态势。

这不是几内亚第一次这么干。自 2021 年政变以来,军政府一直试图通过资源民族主义政策强化国内支持。此次撤销是继 2021 年首轮撤证(涉及 120 家矿企)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2021 年政变后,几内亚曾要求所有铝土矿企业将本地股权比例从 15% 提升至 35%,并强制要求在境内建立氧化铝冶炼厂。这些政策导致当年铝土矿出口量从 2020 年的 6300 万吨骤降至 5200 万吨,直接冲击了全球铝产业链。

据媒体报道,中国铝业在几内亚运营的 Boffa 铝土矿项目(年产能 2000 万吨)未受影响,但其他中小型企业的项目面临风险。例如,中铝旗下联合铝业公司(UCAL)的铝土矿供应可能因合作方被撤证而受阻。力拓集团在几内亚的 Simandou 铁矿项目虽未涉及铝土矿,但其在西非的资源布局受到波及,股价单日下跌 4.2%。

欧洲企业方面,法国铝土矿进口商 Société des Bauxites de Guinea(SBG)的产能占比达 15%,其母公司 Pechiney 已宣布暂停投资计划。美国铝业公司则加速推进圭亚那铝土矿开发,试图分散供应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出台前,几内亚军政府曾与世界银行就矿产收益分成协议谈判破裂,这为政策转向埋下伏笔。

02 压舱石

之所以几内亚的变动如此受到重视,是因为其担当着全球铝土矿供应格局的 " 压舱石 " 角色。

几内亚拥有全球 28% 的铝土矿储量,是中、印、欧等国氧化铝生产的重要原料来源。2024 年数据显示,其铝土矿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的 19%。

并且,几内亚铝土矿的平均铝硅比(Al ₂ O ₃ /SiO ₂)高达 6.0,远高于澳大利亚的 4.0 和印尼的 3.5,使其成为全球高品位铝土矿的 " 黄金产地 "。中国进口的几内亚铝土矿平均含铝量达 47%,而替代来源的含铝量多在 40% 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几内亚铝土矿资源占全球储量的 28%,但其实际产量仅占全球总供应的 19%,这种 " 低开采率 " 恰恰体现了其在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

2024 年数据显示,几内亚铝土矿出口量达 8200 万吨,其中 65% 流向中国,12% 进入印度,其余供应欧洲和中东市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国,其进口铝土矿中 45% 来自几内亚,而国内铝土矿品位普遍低于 30%,难以满足高效冶炼需求。

氧化铝生产成本中,铝土矿占比约 30%,能源(电力、焦炭)占 45%,其他辅料及人工占 25%。几内亚铝土矿供应若减少 20%,将导致全球氧化铝成本曲线向右上移动。以中国为例,目前氧化铝平均生产成本为 2450 元 / 吨,若铝土矿成本上涨 20%,行业平均成本可能突破 2600 元 / 吨,迫使部分高成本产能(如山西、河南等地的老旧工厂)退出市场。

澳大利亚是几内亚铝土矿的最直接替代来源,但其铝土矿平均铝硅比仅为 4.5,且运输价格劣势。从达尔文港到中国日照港的海运成本约 45 美元 / 吨,而几内亚通过博凯港运输成本仅 25 美元 / 吨。

此外,印尼政府自 2020 年起实施铝土矿出口禁令,但通过 " 特许经营 " 政策允许部分企业以氧化铝形式出口,这可能成为新的供应渠道。2025 年印尼拟新增 300 万吨氧化铝产能,但其冶炼厂技术升级需 2-3 年时间,短期内难以弥补缺口。

03 博弈进行时

本次政策,可能首先受影响的,是几内亚自己。

此次政策出台正值几内亚议会选举前夕,军政府试图通过 " 资源国有化 " 口号争取选民支持。但历史数据显示,2021 年首轮撤证导致铝土矿出口量下降 30%,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15 亿美元,占 GDP 比重从 12% 降至 7%。

当前几内亚铝土矿出口关税为 5%,若企业撤离导致产量锐减,政府可能被迫降低税率吸引投资,形成 " 政策 - 市场 " 的负向循环。可能政府以矿权来换取产业和工业体系的延伸是正确的,但短期的阵痛也需要自己买单。

那么,全球的铝产业链,又在如何应对?

中国铝业通过 " 资源 + 物流 + 冶炼 " 一体化模式应对风险。其在几内亚的 Boffa 项目配套自有港口和铁路,运输成本比第三方企业低 15%。此外,中铝在马来西亚关丹港投资的氧化铝厂将于 2026 年投产,年产能 200 万吨,可覆盖 10% 的进口需求。这种 " 多点布局 " 策略使中国铝业在政策风险下的供应链稳定性远高于竞争对手。

欧盟 " 碳边境税 " 政策倒逼欧洲铝业寻求低碳铝供应。挪威 Norsk Hydro 公司计划在 2025-2027 年投资 50 亿欧元重启冰岛电解铝厂,利用地热能源实现零碳排放。但欧洲铝土矿冶炼产能不足,其年需求量约 800 万吨,本土产量仅 120 万吨,需依赖进口。这可能导致欧洲铝价长期高于全球均价 10%-15%。

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本土铝业,计划到 2030 年将电解铝产能从 280 万吨提升至 500 万吨。但其铝土矿品位低(平均 32%),需依赖进口,这与美国对铝土矿出口国(如澳大利亚)的贸易政策形成矛盾。美国铝业公司(Alcoa)正与巴西淡水河谷合作开发高品位铝土矿,但运输距离(巴西至美国东海岸航程 45 天)和关税壁垒(30% 反倾销税)限制了其竞争力。

澳大利亚的力拓集团,则加速开发本土的韦帕(Weipa)铝土矿项目,其品位虽低于几内亚,但自动化开采技术可将成本控制在 35 美元 / 吨,低于几内亚的 42 美元 / 吨。

04 结语

几内亚的政策虽短期内提振民族主义情绪,但长期看可能加速产业链重构。

中国企业的垂直整合能力和技术优势,使其在危机中更具韧性。铝价短期的 " 疯狂 " 更可能表现为结构性波动,而非单边牛市。替代供应、技术替代和政策博弈的多重变量,是业内人士需要综合关注的重点。

可以预见,未来三年,全球铝业将经历 " 去全球化 " 与 " 区域化 " 并存的复杂演变,单纯的 " 总储量 " 已经不是竞争优势,产业链的韧性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