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B主动安全战火再起!蔚来高管:还是卷点实际的价值吧

资讯科技5月20日消息,近日围绕AEB主动安全的争论又开始加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负责人赵哲伦发布了一条微博,遭到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高级总监袁婷婷的反对,二者隔空争论了一番(跳转阅读)。

而这样的争论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包括蔚来智能驾驶产品与体验负责人黄鑫(Harry_AD),今日凌晨,他写了长篇来论述做主动安全量产的“心路历程”,以下为原文:

第一阶段:把速度“搞上去”

拿AEB举例,其实有两个速度,有效速度和最大刹停速度,前面这个只要AEB能起作用就算,对应的是AEB的“减轻碰撞”,后面那个就是字面意思,对应的是AEB的“避免碰撞”。

这玩意儿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感兴趣的,可以去Google一下奔驰在欧洲的AEB最高速度,英文版手册有,看完后也许你会吃惊。

通常来说,到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把响应目标“搞多一点”

“应试”的AEB,只要搞定机动车、两轮车、行人(假人),就可以,因为到目前为止,法规评测就测几个类型。

从前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和几位同行,都在安全上不断努力,所以把GOD(Genaral Obstacle Detection)通用障碍物检测也放进AEB里去了,好处就是除了前面举例的那仨目标外,非标准障碍物,也可以响应了,比如纸箱、锥桶之类的,不限类型,只要体积超过特定大小。

GOD的纳入,还要要求误触发不比原来只响应仨的时候上升的话,是非常非常难的。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目前把GOD纳入AEB做到量产的,数量还没超过一个巴掌。

到这儿,故事就本该结束了。

第三阶段:把响应范围/角度“搞广一点”

去年年初,我们做了一次事故场景库分析,发现即使是纳入GOD后的AEB,仍然有许多场景的事故没有被应对,尤其是面对各种不同角度穿行的两轮车。

因为,你看所有测试,假人/假车要么摆在那儿不动,要么基本上都是目标90度夹角匀速出现,但是生活中显然不是这样啊,所以我们用端到端模型,在去年干了第一个端到端AEB,前向270度范围,不挑角度,都尽量实现覆盖。在算上后向AEB,基本上,算是全乎了。

到这儿,基本上就独唱了。是不是这么就可以了?

当然不,无论是AEB、还是AES,还是其他什么主动安全功能,都是一个概率学。

现在所有你能看到的无论车企自己测试,无论媒体测试还是机构测试,都是场地测试。

场地测试哪怕做20次,20次都响应了,也不意味着100%,还有误触发率,根本连测试都没法测。

正确响应和误触发,本来就是一个Trade off,说得直接一点,既无法证真,也无法证伪。

甚至,场地测试还可能存在“不为人知且不可描述的变量”呢?

言归正传,第四阶段:卷安全还是卷点实际的价值吧

去年NIO Day,我们公布了数字,去年一年我们在主动安全上的持续迭代,让蔚来车主的平均事故损失降低了25.2%——这个数据是四家保险业合作伙伴认定的。

刚刚过去的新ES6和EC6发布会,我们也宣布了“蔚来安全价值共享计划”,接下来就马上开始试点及扩展,安全的价值可以在保费上体现了。

最后他总结称:

做安全,不就是为了减少事故吗?能够公开、客观的量化减少事故,应该才是做产品的正途吧。

AEB主动安全战火再起!蔚来高管:还是卷点实际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