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存款不香了,年轻人盯上炒金炒股:“微赚就行”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持续普降," 存款特种兵 " 可能要消失了。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段时间,以农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地方性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部分银行的长期限定期存款产品利率已跌破 2% 关口。
过去地方性银行为了揽储,通常会给出比大型银行更高的存款利率。很多年轻人为追求更高收益,选择跨城前往这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以时间和交通成本换取相对可观的利息收益,因此被形象地称为 " 存款特种兵 "。
然而,近年来受货币政策传导及净息差收窄影响,中小银行陆续下调存款利率,不同类型、区域间银行的利差逐步缩小,加之开户审核趋严等原因,跨城存款的时间成本与收益回报逐渐失衡," 特种兵 " 不得不另寻理财出路。
当传统存款收益缩水,年轻人的理财选择呈现两极分化。
部分人继续选择先求稳再求赚。大额存单、国债等保本型理财方式成为其首选。而另一部分年轻人则怀揣 " 搏一把 " 的心态进入股市。
95 后小张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每天花 2 小时左右在网上研究行业资讯。" 存款利息跑不赢通胀,试试股市或许有机会。"
然而,无论是保守型投资的求稳,还是激进型投资的冒险,折射出的都是年轻人在经济环境变化下,对财富保值增值的焦虑与探索。
" 存款特种兵 " 为什么消失了?
2022 年 11 月下旬,债券市场波动,逾千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2023 年以来,基金市场震荡分化,不少人选择赎回。
在此背景下,银行定期存款成为 " 避风港 "。央行数据显示,2022 年人民币存款新增 26.26 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占比显著提升。
在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陆续下调存款利率的背景下,为了拓展业务规模,一些中小银行会通过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存款利率来吸引异地储户,由此催生出一种新型存款现象—— " 特种兵式存款 "。
" 特种兵 " 们为了更高的存款利率,跨城跑到一些利率仍未下调的村镇银行中存款,用时间和路程成本换取相对可观的利息收益。
郭先生就是当时的 " 存款特种兵 " 之一。
2023 年,郭先生发现异地银行存款利率比家乡高,便和家人从河北前往成都存钱。他在成都某城商银行了解到,该行 5 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达 4.05%,较大多数河北本地银行 3.5% 的利率高出 0.55 个百分点。
看似不大的利率差异,但粗略一算,50 万元存满 5 年却能多出 13750 元利息,而且银行还额外送一张旅游卡,在云贵川旅游部分景点免费。" 我存钱的当天上午,那家银行就有四个从北京专程赶来办理存款的客户。" 郭先生说。
对于跨区域存款的花费,郭先生算了一笔账。两地的利差能让他多赚一万多块钱,虽然他和家人的往返路费加上餐饮住宿等开销需花费约 5000 元,但对他来说,这相当于免费的景点旅游还赚了利息,是比较划算的。
从各大社交平台的讨论可以看出,当时网上 " 存款特种兵 " 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不少人效仿跨省跨城存钱,形成一股风潮。

存钱是最适合普通人的理财方式 图源:图虫创意
不过,自去年以来,国有大行率先掀起利率调整风潮,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及民营银行相继跟进。截至 2024 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调整后利率均跌破 2%。
今年以来,存款利率下调的趋势仍在不断延续。一些素以 " 高息揽储 " 的民营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5 月以来,已有三湘银行、振兴银行、亿联银行、蓝海银行等十几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下调幅度约为 10-20 个基点。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中小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主要是为了缓解净息差压力。
张迪表示,近年来,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贷款利率显著下行,而银行的负债成本保持相对刚性,导致净息差持续收窄,中小银行的资产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下调存款利率有助于减少存款利息支出,稳定净息差,进而稳定中小银行收入和利润。
而央行于 5 月 7 日宣布降息,为市场利率调整再添变数。
参考以往政策调整经验,政策利率变动后,存款利率往往会相应跟进。张迪预计,在 5 月 20 日 LPR 调整前后,大型银行出于稳定净息差水平的需要,有望率先下调存款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重要风向标,大型银行的利率调整通常会引发连锁反应,后续中小型银行或为保持竞争力、平衡息差压力,进一步跟进下调,使得存款利率存在持续走低的趋势。
年轻人只求微赚
此次利率下调后,民营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的利差进一步缩小,依靠跨区域寻找高息存款获利的 " 存款特种兵 " 也正在寻找其他投资渠道。
一位民营银行的客户经理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不少客户开始转而寻求以固收为主的理财产品,希望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同时,获取比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 ( 2025 年一季度 ) 》显示,截至一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达到 29.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9.41%。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 28.33 万亿元,占比 97.22%,同比增加 0.57 个百分点。
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 " 存款特种兵 " 将目光投向更具潜力的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避险情绪升温,黄金市场吸引力不断提升;加之 A 股市场在政策利好推动下逐步回暖,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开始加大在黄金、股票市场的资金配置,试图在多元投资中把握资产增值机遇。

年轻人开始涌入股票市场 图源:图虫创意
90 后小林就是其中一个。去年 9 月,股市大涨,身边不少人都在聊股票赚钱的事,小林也心动了。他下载了炒股软件,把手里的闲钱分成好几份,陆续买了新能源和科技公司的热门股票。
小林说,自己每天都会刷新闻,看看国家有没有出台新政策,也会去网上找行业分析文章,还会研究股票的涨跌趋势图。为了防止股票跌了亏钱太多,他还买了一些和黄金挂钩的基金,想着 " 东边不亮西边亮 ",这样投资更稳妥些,能让自己的钱慢慢变多。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投身股市。据上交所披露,2024 年券商全年的 A 股新开户累计近 2500 万户。其中 2024 年 12 月,A 股新开户数为 198.91 万户,同比增长超七成。"85 后 " 和 "90 后 " 是开户主力,"00 后 " 的参与度也在快速上升。
小红书联合蚂蚁财富平台发布的《2024 年轻人十大理财趋势盘点》也显示," 股市迎新 " 成为 2024 年的年度理财现象。" 微赚就行," 小林坦言,身边的朋友基本都会在业余时间研究理财,再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买一些股票,大家不求大赚,只求微利——这种 " 小步试水 " 的理财心态,正成为年轻群体在资本市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