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爆发,养猪业竟成风暴眼!生死存亡之际,如何绝地反击?

贸易战爆发,养猪业竟成风暴眼!生死存亡之际,如何绝地反击?

大嫂三农

2025年,中美贸易战的阴霾依旧笼罩着全球经济!我国养猪业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场风云变幻的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养猪业该如何寻找生机?

01

中美贸易战关键节点回顾

2018 年 3 月 8 日,特朗普一纸钢铝关税行政令,让全球钢铁和铝产品贸易格局生变,中国亦被卷入其中。同年 7 月 6 日,美国对首批价值 34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战就此进入实质性对抗阶段,硝烟弥漫。

时光流转至 2025 年,贸易战风云再起。

2 月 1 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产品加征 10%关税,贸易紧张局势再度升级。

3 月 3 日,美国进一步宣布自 3 月 4 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 10%关税,中国迅速反击,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同样加征 10%关税。

而到了 4 月,美国变本加厉,先是 2 日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34%的所谓“平等关税”,8 日又宣布将税率进一步提高 50%至 84%。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 12 时 01 分起,中国果断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 84%的关税。

在这场关税博弈中,从 10%、34%到 50%、84%,美国不断加码的关税威胁,中国以坚定的姿态回应:奉陪到底!

截至目前,中美贸易战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02

贸易战阴霾:养猪业面临的重重挑战

饲料成本飙升

美国一直是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之一。然而,贸易战导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大豆作为生产豆粕的主要原料,其价格上涨直接推高了饲料成本。尽管我国玉米产量较高,但贸易战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仍对玉米进口结构和价格预期产生影响,间接推高了饲料成本。此外,高粱等替代饲料原料的进口成本也因贸易战而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养猪业的利润空间。

种猪进口受阻

我国部分优质种猪如杜洛克、长白猪等依赖从美国进口。贸易战使得进口流程变得复杂,检疫和关税成本增加,导致进口成本大幅上涨。这不仅增加了养殖场的运营成本,还可能使国内育种工作难以获取最新的优质基因资源,影响育种进程和养殖效率。

技术合作受限

美国在疫病防控技术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然而,贸易战可能阻碍双方的技术合作,使我国养猪业难以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这限制了我国养猪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潜力,增加了养殖风险。

市场波动加剧

贸易战导致全球农产品贸易链紊乱,引发国际市场波动。我国猪肉加工企业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出口竞争力可能受到影响。同时,国内猪肉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也可能因贸易战而发生变化,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03

破局之道:生猪养殖产业的应对之策

面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挑战,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需要积极寻求破局之道。

拓展饲料原料来源

为了降低饲料成本,我国应加快饲料原料的多元化进口步伐。除了美国,还可以积极扩大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的进口规模。同时,鼓励国内替代作物种植,如推广高粱、大麦、木薯等替代饲料原料,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大低蛋白日粮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等方式降低豆粕用量,进一步降低饲料成本。

加强种猪自主育种

为了降低对进口种猪的依赖,我国应加强种猪自主育种工作。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质种猪品种,提高国内种猪的性能和品质。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种猪遗传改良和选育工作,提高国内种猪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推进技术创新与合作

尽管贸易战可能阻碍双方的技术合作,但我国生猪养殖产业仍应积极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研究和推广。此外,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宽技术视野和合作渠道。

拓展市场渠道与品牌建设

面对市场波动加剧的挑战,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应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和品牌建设。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同时,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工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猪肉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加强对生猪养殖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工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此外,还可以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内容来源:中国养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