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校地融合育新机 服务发展显担当
5月12日,随着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遵义师范学院携手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将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展开深度合作,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赋能创新链,深度融合区域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服务地方新篇。
作为扎根革命老区的应用型高校,遵义师范学院始终秉持“立足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为黔北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领域不断注入强劲动能。在团溪镇的遵义师范学院产学研基地里,矿山生态修复团队正将一袋袋由市政污泥转化而来的蚯蚓土铺入铝土矿废弃区;在跨境电商直播间内,学生用越南语推广贵州辣椒制品;在乡村振兴示范点上,科技特派员指导农户开展农作物套种……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是遵义师范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鲜活示例。
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服务地方“硬核引擎”
面对地方发展需求,学校努力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集团作战”模式。围绕酱香白酒全产业链,整合生物、化学、环境、机械等12类学科,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体系。隋常玲教授团队研发酒用高粱专用生态肥料、茶叶专用肥、粮食作物专用肥,推广近200万亩,创经济效益超13亿元;蔡深文博士团队深耕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开展鱼体重金属和浮游生物相关研究,为水质监测提供科学支撑。
矿山生态修复团队在成黔矿产公司213矿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技术示范点”项目。
在“富矿精开”战略中,矿山生态修复团队创新“以废治废”技术,利用蚯蚓粪肥土壤改良技术,让市政污泥“变废为宝”,使千亩铝土矿废弃地复绿,相关成果获省委书记调研肯定。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获发明型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0项,服务企业40余家,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真正实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产教深度融合,激活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
学校联合企业打造的共建“一带一路”黔货出海贵州遵义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首创“学科/专业 跨境电商”“留学生教育 跨境电商”两个相辅相成的育人体系,构建“教育 产业 国际化”三位一体的服务型团队,已培训复合型人才500余人,助力贵州酱酒、正安吉他、遵义茶叶走向东南亚市场,带动企业增收。
学生主播在正安吉他直播间实训。
聚焦白酒产业智能化,工学院将山地农机研发经验迁移至酿酒设备升级,参与产业项目建设,优化生产车间通风系统,相关技术纳入《酱香白酒产区建设标准》。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开展高粱种子研育工作,运用AI技术开展酱酒分子快速检测。化学化工学院建立基酒数字化追溯体系,研发基酒储存数字化档案,以科技守护贵州酱酒的品质密码。
深耕乡村振兴,绘就山乡蝶变“共富图景”
科技特派员是学校服务基层的“排头兵”。2019年以来,累计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119人、市级科技特派员92人,足迹遍布黔北各个乡镇。关晓溪教授团队攻克辣椒连作病害难题,在虾子镇建立生态种植示范基地;王庆容教授团队推广山地健康养殖技术,为赫章县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1亿元;陈志峰博士团队选育的“遵白1号”大白菜成为农业农村部登记品种,惠及多个县农户,获“遵义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市长奖”。
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以“三个聚焦”筑牢成长基石,开展未成年人心理辅导600余场,惠及16万人次,心理微课点击量超50万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连续三年深入乡村,用“心”点亮1500名困境儿童未来。
学校党委书记陈治松表示,服务地方是高校的使命所系、发展所需。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六联”“靶向攻关”等机制,构建校地融合发展共同体,为贵州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贡献遵师智慧。
如今,遵义师范学院已形成“学科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方企业发展。站在新起点,学校以“地方所需,企业所长,高校所能”的使命担当,持续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专业,全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闭环,打造需求导向的靶心科技服务,锚定产业需求建强师资队伍,持续延伸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智慧半径,绘就高质量发展同心圆。(图/文 黄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