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内部“通网拆墙”:调整转岗机制,吴泳铭喊话要重新创业

阿里 " 拆墙 ",淘天探路

一年一度的 "510 阿里日 ",阿里巴巴 ( 09988.HK ) 再次释放出重磅信号。

5 月 9 日晚,杭州阿里巴巴全球总部,创始人马云意外现身,并参加了 2025 阿里巴巴十年馨专场音乐会。现场照片中,马云笑着挥手致意,现场随即传出掌声与欢呼声。

当天下午,马云走访 " 湖畔小屋 "。这座 1:1 复刻、代表阿里创业起点的 " 湖畔小屋 ",刚刚正式亮相全球总部园区。这间小屋不仅是对阿里创业历史的回顾,更是阿里重新创业的象征。

几小时之前,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在内网论坛发帖,呼吁阿里人回归初心,重新创业。他强调,阿里的基因里从来没有 " 守成 ",只有不断地 " 创造 "。过去两年,公司主动变革,围绕 " 用户为先、AI 驱动 " 进行战略聚焦与业务重组。面对 AI 带来的技术革命,阿里必须放下过去的成绩,以创业者心态,开启全新的征程。

更大的变革悄然发生在前一天晚上。时代周报记者从多名阿里员工处获悉,5 月 8 日,阿里集团已经全面打通内部论坛权限。淘天、阿里云、大文娱、菜鸟、钉钉、飞猪、国际事业群等各个业务的员工,时隔两年,再次在阿里内网相聚。

打破权限背后,更大的变化随之而来。多名阿里员工透露,阿里接下来将调整员工跨业务流动机制。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这一机制曾因业务拆分而一度暂停,此前员工若想转岗至其他事业群,需先离职再重新入职。

" 这次调整员工跨业务流动机制,意味着阿里在重新审视‘ 1+6+N ’。" 一位阿里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最初的拆分或许在更深层次上并未解决组织的活力问题。"

截至发稿前,阿里官方暂未对调整转岗机制一事做出正式回应。但不难预见,内网信息重新开放、跨集团转岗机制的调整,意味着阿里试图以更加灵活的内部机制,为重新创业铺路。

阿里 " 拆墙 ",淘天探路

距离阿里巴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组织重构,过去刚刚两年。

2023 年 3 月 28 日,阿里宣布实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组织变革,首次提出 "1+6+N" 架构:

在集团之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独立运营,各自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 CEO 负责制。

当时,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 CEO 张勇明确表示:" 未来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都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业务拆分背后的核心诉求是赋予业务独立发展动力,激活增长潜能。

然而,市场风云突变。此前高调推进上市计划的菜鸟、盒马和阿里云,上市进程先后搁浅,高鑫零售等非核心业务则陆续被出售。在此背景下,"1+6+N" 战略架构被重新审视。

事实上,早在去年下半年,这种战略调整就已初露端倪。

2024 年 11 月 21 日,阿里巴巴成立了全新的电商事业群,蒋凡出任 CEO。这个新事业群直接将此前拆分的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及 1688、闲鱼等电商资源重新整合,形成国内外全产业链覆盖的电商超级业务单元。

近期,这种整合进一步深化,淘天再度成为试点。

4 月 30 日,淘天旗下即时零售业务 " 小时达 " 正式升级为 " 淘宝闪购 ",并在淘宝 App 首页设立一级流量入口。此次升级的最大特点,是淘宝闪购将与品牌商家城市仓、线下门店合作,打通天猫官方旗舰店和小时达的货盘及价格,向用户提供 " 电商低价,即时送达 " 的体验。

一位行业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淘宝闪购此次的升级表明,阿里已经将即时零售视为整个电商生态的重要增长点。" 阿里并未让饿了么独立出战,而是整合了旗下所有即时零售资源,在淘宝 App 里进行大规模用户补贴,体现了非常清晰的生态融合战略。"

显然,淘宝闪购所体现出的 " 轻资产、重协同 " 路径,预示着阿里正在探索 " 电商 + 本地服务 " 融合生态的新方向。如何将即时零售嵌入阿里生态的 " 毛细血管 ",并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匹配与高效协同,成为阿里下一步的战略要点。

一位长期跟踪电商行业的分析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阿里此次整合即时零售业务并非单纯的业务调整,而是集团整体战略的回归。" 从强调独立上市,到重新回到业务深度融合,阿里其实是在面对当前电商市场整体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及时做出修正。每个战略决策都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做出的选择,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根据市场情况做出调整,对于阿里这样体量的公司而言,并不奇怪。"

截至发稿时,阿里官方尚未正式宣布 "1+6+N" 战略架构的终结。但种种迹象表明,淘天集团率先进行的整合实践,或许正为阿里下一步的整体战略回归提供了试验场。

以饱和式投入聚焦核心战役

" 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5 月 9 日,吴泳铭在内网发布内部信,呼吁阿里人回归初心," 以创业者的心态开启全新征程 "。

他强调,AI 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而复杂的变化,机遇与风险并存," 我们必须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像创业公司一样思考,从中创造机遇,否则我们面临的只会是风险。"

他在内部信中强调,阿里过去几年围绕 " 用户为先、AI 驱动 " 的战略主线进行了业务方向的重组,未来集团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方式,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

在吴泳铭口中的 " 几场核心战役 " 中,AI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场。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自 2025 年以来,阿里在 AI 领域的投入空前。2 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在 AI 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超过 3800 亿元;4 月 29 日,阿里发布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 Qwen3,这是国内首款同时整合 " 快思考 " 和 " 慢思考 " 机制的混合推理模型,进一步巩固了阿里在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

而为了打好这场 AI 硬仗,阿里也在组织机制上持续变阵。

艾媒咨询 CEO 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必须进行深度战略变革,方能在新时代重获竞争优势。

" 从战略层面来看,业务分拆是颇具前瞻性的布局。" 张毅分析道," 这种方式在理论上能够实现团队目标、业务发展和绩效考核的紧密联合。但过去这几年,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成功,反而削弱了集团的整体协同效应。目前来看,阿里正在寻求整合来实现资源的集中。但从长远来看,对于那些具备独立发展潜力的业务单元,保持其市场化运作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然而,战略的迅速切换和组织架构的再调整,必然伴随阵痛与不确定性。

一位淘天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坦言,虽然业务整合方向明确,但员工层面仍会感到担忧。" 组织频繁调整的负面效应就是会带来内部人员的不稳定,不少同事也会担心新的架构落地后,业务推进的连贯性与稳定性会否受到影响。"

这也预示着,伴随架构变动而来的内部人事流动问题,未来一段时间或将成为阿里组织调整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吴泳铭在信中坦承," 突破自己 " 是一个艰难的蜕变," 我们不能沉迷于过去的成功,要丢掉路径依赖,打破组织惯性,超越内部视角。阿里历史上颠覆性的创新,恰恰都是打破常规,选择了艰难且少有人走的路。"

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号称 " 重新创业 " 的变革,已经成为阿里接下来组织调整的核心叙事。这不仅是对过往经验的反思与复盘,也是一家巨头在变量时代的归零与再出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刘婷,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