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岁月的见证 反思历史的课堂——探访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
参考消息网5月8日报道(文/孟凡宇 贺灿铃)位于奥地利上奥地利州首府林茨附近的毛特豪森集中营,是当年纳粹德国在境外建造的第一座集中营。这里先后囚禁约20万名反法西斯人士、犹太人、战俘和无辜平民,其中至少有9万人遇难。遇难者中有数名中国人。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者近日前往毛特豪森集中营探访,经历了蜿蜒的道路和不断的上坡后,终于在山顶一处平地看到集中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冰冷的长石墙,这是集中营的外墙。登上一段约20级的台阶后,来到集中营的营区大门。透过大门望去,眼前的景象也是了无生气:空旷的道路,低矮的营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另一面长石墙。
营房内的条件极其简陋:卫生清洁区域为集体混用,约80平方米的睡觉区域当时要关约300名囚犯。在狭小的空间里,有的人甚至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只能睡在地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年被关押于此的人们遭受着何种虐待可想而知。
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二战结束后,毛特豪森集中营旧址被改建成纪念馆。它是黑暗岁月的见证,更是反思历史的课堂。如今,这里每年都会举行纪念仪式,借以教育人们铭记历史教训,反对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避免悲剧重演。
2003年5月,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在毛特豪森集中营纪念馆安放了遇难中国同胞纪念牌。每逢纪念日,大使馆都会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缅怀在这里遇难的同胞。
纪念牌位于营区右侧,两旁还有密密麻麻数十个来自其他国家的纪念牌,上面刻着不同的文字。记者走过纪念牌区域时,陆陆续续有人来此摆放鲜花,驻足默哀。
在往年举行的纪念集中营解放活动中,曾在这里被关押的幸存者会身着当年的囚服参加活动。奥地利总统、总理、国民议会议长等政要都曾出席活动,并敬献花环。
毛特豪森集中营纪念馆馆长克里斯蒂安·迪尔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于这段二战历史,纪念馆希望能帮助人们增进了解,并将对历史的认识一代代传递下去。人们可以通过该纪念馆悼念遇难者,了解纳粹统治时期的奥地利局势、纳粹对战后奥地利的影响,以及大屠杀对不同国家及整个欧洲社会产生的后果。
1945年5月5日,被关押在毛特豪森集中营里的幸存者获释。1997年,为提醒人们永远记住那段黑暗的历史,奥地利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决定将5月5日定为“反暴力与种族主义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