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直击|贸易战下,哪些行业和企业最受影响?看这份名单→

美国东部时间4月8日,美方将此前宣布的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34%所谓“对等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

4月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中国还配合多种非关税手段,形成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中国的核心立场

1、 对美关税反制打击“单边霸凌”行为

维护国际贸易规则与国家尊严,捍卫多边贸易体系的立场。

2、保护国内产业,缓冲外部冲击

美国关税加征严重冲击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家具、服装纺织等对美依赖度超10%的行业。中国同步提高关税,可减缓出口企业压力,为国产替代争取时间。

3、加速国产替代,减少对美依赖

中国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凸显供应链关键地位。

中国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细则的回应态度和反制措施

对中国进出口的总体影响

从进口角度来看,我国对美国进口依赖度相对较低,我国对美国加征关税对通胀的影响相对有限。从出口角度来看,此次加税仍对中国出口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对我国出口产生的直接影响

拖累出口。对中国加征关税将直接影响出口占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半导体),对周边国家进行关税施压进一步压缩中国出口的替代空间。

对我国出口产生的间接影响

加大产业转移风险,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对我国产业链存在较高依赖,亦成为我国转出口的重要国家,而美国对以上国家加征对等关税,亦会对我国向其出口中间品产生影响。

人民币汇率短期面临贬值压力,需防范外资流出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资料来源:中银证券、中邮证券

国产替代的战略窗口开启

关税壁垒的升级表面是贸易博弈工具,实则为本土产业升级的战略机遇窗口:“中国制造”有望突破后发优势的瓶颈,完成从“模仿”到“超越”到“主导”的质变。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供应链重塑:在技术与产能的合力作用下,中国有望通过“内循环”进一步加速实现产业链全面“中国化”发展。

价格重构驱动消费转向本土化:对美加征关税后,我国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的国产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以航空器、消费电子、汽车核心部件、高端农产品为代表的领域将出现显著替代效应。

政策组合强化国产化信心:政府采购倾斜、税收优惠、技术攻关、金融支持等多维度推动国产替代,重点领域包括半导体、基础软硬件、环保装备、智能汽车等。

对应中国企业的业务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