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影评 | 华表双璧!江苏电影何以从“票仓”跃至“高峰”
当《封神第一部》的青铜饕餮纹在灼灼生辉,当《觅渡》中瞿秋白高唱《国际歌》热血穿透时空,当《八角笼中》的格斗少年在命运泥淖中倔强出拳……
第二十届华表奖的聚光灯下,江苏出品影片迎来“高光时刻”:两部佳作联袂斩获最佳故事片,多部影片收获重磅提名,刷新了江苏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历史最好成绩。
从“全国票仓”到“精品高地”,这场华丽转身的背后,不仅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觉醒,更是一场关于中国电影如何破局的深刻启示。
在光影长河中打捞江苏文脉
纵观本次获奖的两部影片,《封神第一部》和《觅渡》,既然是“最佳故事片”,它们的故事好在何处?你会发现,这两个故事虽题材迥异,前者为神魔斗法,后者为红色传承,但基因却全都出自江苏深厚的文化根脉。
《封神第一部》,本就是江苏人的故事,原著为明代南京小说家许仲琳写下的《封神演义》。电影创作者非常聪明的一点,是并没有只借了古典小说的壳,另起炉灶,而是深挖小说背后的精神内核,辅以当代电影工业水准,这才能够以青铜器的斑驳质感重构神话宇宙,用视觉奇观为东方美学续写史诗。
《觅渡》尤见江苏气质,让“常州三杰”的名字,穿过历史教科书走近我们身边。影片很多细节,都是花了大工夫,深度挖掘江苏史料的结果。举个例子,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很多人想当然,一支笔、一张纸,兼顾信达雅,好像很轻松。事实上,他为此呕心沥血,一边弹琴,一边试错。电影还原得很到位。
可以说,江苏的创作密码,藏在长江的涛声里,藏在运河的烟雨中,更藏在百年党史的红色基因里,将传统文化的活水引入当代银幕,正是江苏电影不断破圈的法门所在。
用工业铁骨撑起艺术的脊梁
电影是工业的艺术。好的创意飞在天上,如何使之落地,需要扎实的工业实力和资源。以《觅渡》为例,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在常州拍摄完成的,如何完美还原百年前的场景:路上架设的列车、古色古香的街道,一砖一石都能看见,江苏电影人的专业。
不光是在常州,这些年来,江苏的影视基地遍地开花,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扬州影视基地、昆山数字梦工场、常州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无锡锡西影视产业园等基地,都在源源不断为电影创作助力。
电影工业不只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举个例子,《封神第一部》的视效镜头超过1700个,视效工作从筹备到完成需要花费近四年时间。对华语电影来说,工作的规模、周期和难度都是空前的,这里面少不了江苏团队的身影。
说到底,江苏对于电影人才的培养,有着一套“人才储备”“技术赋能”“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孵化机制,“软硬件”让“卖座”与“叫好”形成良性循环。再举个例子,自2020年起,江苏连续五年打造“江苏青年电影编剧集训营”、连续五届举办江苏省优秀电影剧本征集活动,为产业输送新鲜血液,展现省域文化生态的蓬勃生命力。
让世界银幕为之激荡的共鸣
去年,第十届法国中国电影节在巴黎开幕,《封神第一部》作为开幕影片放映,引发了热烈反响。不仅如此,在北美、澳新、东南亚的主流院线,该片都有不俗的表现,并掀起一阵“东方神话热”。
何为其然也?合理的解释是,江苏电影常怀着一种世界视野。不光是这次获奖、提名的影片,大量江苏出品的电影,都很注重向国外的影迷展现极富魅力的中国故事,可看作文化自信的柔性表达。
《天工苏作》海报登陆美国纽约街区广告屏
比如《天工苏作》拍的是绝美非遗,一种与外国截然不同的美学体系;比如《再会长江》,不仅捕捉到了长江的壮美风光,更深刻反映了沿岸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动人故事,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直抵人心的真实感触。
江苏电影的“出海”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输出,成为文化对话的桥梁。值得关注的是,这类成功案例正在改变国际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认知惯性,从早期武侠片的奇观消费,转向对当代中国精神图景的深度关注。这或许预示着中国电影“走出去”将步入新阶段:用世界通用的视听语言,讲述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
从“票仓”到“高峰”自有气象
在过往的认知中,江苏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增长极,至今依然是重要的“全国票仓”。而在最近几年,江苏开始以“精品高地”“创作高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翻开江苏电影的获奖履历,连续2届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影片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部获奖、1部提名)、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部获最佳故事片、3个单项奖),江苏影片获奖数量分别刷新纪录。
而这股浪潮愈加翻涌。江苏下一步的方向,是在服务好《澎湖海战》《郑和下西洋》《1840》《狂爆》等国家重点影片的基础上,还将聚焦影响世界的江苏人和事,深挖江苏本土特色题材,积极对接国内头部企业和主创团队,争取更多的优质的电影项目落地江苏,打造良好的政策、服务环境,扶持青年编剧、导演创作,推出更多大片佳片。
三吴烟水苍茫处,忽有骊珠射斗牛。站在华表奖的领奖台上回望,江苏电影已不仅是一方水土的文化答卷,更是整个中国电影工业升级的嘹亮号角。
它将证明:当传统与现代激荡、艺术与工业交融、本土与全球对话时,属于中国电影的高峰,必将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王子扬 任雨风 丁梦莎/文 顾炜/摄 胡璟/设计
部分图片源于片方、猫眼专业版、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