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佬称,特朗普高关税“撑不过三个月”,为什么?

这位大佬称,特朗普高关税“撑不过三个月”,为什么?

波士财经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于4月24日对特朗普政府的高关税政策提出尖锐批评,预言其“撑不过三个月”,并称美国人民将因生活成本激增而发起大规模抗议。

这一观点虽带有政治博弈色彩,但其核心逻辑直指美国经济结构的内在矛盾。结合当前局势,其预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值得深入探讨。

马哈蒂尔的批判立足于美国经济对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依赖。他指出,美国“几乎没有本土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维持低成本消费,即便苹果iPhone等本土品牌的生产也高度集中于海外。

这种“去工业化”特征导致本土制造业空心化,供应链自主性严重缺失。以iPhone为例,其全球生产网络由中国、印度等国代工厂主导,美国仅承担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若对中国产iPhone加征120%关税,其本土零售价将远超国际市场,而美国短期内无法重建同类产能,必然引发供应短缺与消费者不满。

这种逻辑与2025年4月美国爆发的全国性抗议形成呼应:民众因物价上涨、股市暴跌和退休金缩水走上街头,“贸易战让我们变穷”的标语成为现实写照。

特朗普政府宣称关税旨在“保护本土产业”,但马哈蒂尔认为其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美国若试图通过高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将面临三重困境:其一是成本劣势难以克服,美国劳动力、土地和环保成本远高于发展中国家,重建生产线需长期投资,企业短期难以承受利润压缩;其二是通胀压力加剧,耶鲁大学测算显示关税或使美国家庭年损失3800美元,通胀率上升2.3%,低收入群体首当其冲;其三是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美国服务业出口虽占全球主导地位,但多国已酝酿对等服务关税,可能重创硅谷科技巨头和华尔街。

这些矛盾已迅速显现:4月美国股市因关税政策蒸发6.6万亿美元市值,标普500指数跌入熊市,零售商和农民因进口成本飙升陷入经营困境,共和党内部亦出现分裂。马哈蒂尔所谓“美国受到的伤害将大于其他国家”的论断,正获得现实佐证。

马哈蒂尔为特朗普设定的“三个月期限”,本质上是对美国政治韧性与社会忍耐力的评估。

尽管抗议活动席卷50州,但特朗普在共和党选民中仍保有93%支持率,党内建制派尚未形成统一反关税阵线。国会《贸易审查法案》虽试图限制总统关税权,但通过概率较低,短期难改政策走向。

政策调整的滞后性同样值得关注:即便关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已显现,政府决策仍需经历民意传导、利益集团游说和官僚系统博弈。例如,特朗普虽豁免部分电子产品关税,却将其转移至其他品类,显示其策略更倾向于战术调整而非战略转向。

不过,马哈蒂尔的预言亦有现实依据: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已承认对华贸易战“不可持续”,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打,奉陪到底”的立场,表明美方难凭单边施压迫使中方让步。若美方无法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谈判进展,国内压力可能迫使其政策转向。

马哈蒂尔的批评不仅基于经济逻辑,更隐含对“美国霸权衰落”的隐喻。他将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与19世纪保护主义类比,暗示其政策与全球化潮流背道而驰。

这种批判与中国学者金灿荣等人的观点形成呼应: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战转嫁债务危机,但其“极限施压”策略在应对中国时已显乏力。值得注意的是,马哈蒂尔的立场亦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单边主义的普遍警惕。他虽未直接声援中国,但对供应链自主性的强调,与中方“双循环”战略存在隐性共鸣。这种跨区域的批判联盟,可能进一步削弱美国关税政策的国际合法性。

马哈蒂尔的预言本质上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冲突的缩影。美国若坚持高关税政策,将陷入“三重悖论”:经济上本土产能不足与通胀压力难以调和,政治上民粹动员与精英共识撕裂加剧,战略上遏制中国与维系全球霸权目标矛盾。

尽管三个月的时间窗口可能低估了美国政治系统的缓冲能力,但其指出的结构性矛盾已清晰显现。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试图以关税壁垒逆转经济规律,终将付出高昂代价。

特朗普政府的真正挑战,或许不在于是否在三个月内撤销关税,而在于如何在不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前提下,为这场“经济核战争”找到体面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