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所归的道德君子奥巴马,为何成为美国分裂乱象的始作俑者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他(奥巴马)说他是美国之子,很多人都在支持他,但是这对美国真的必然是一件好事吗?”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在他的竞选广告中如此告诫美国选民。
能够让竞选对手承认他备受民众欢迎,可见奥巴马当时的人气已经高到了何等地步。
麦凯恩的告诫在当时被视为失败者无能狂怒下无理取闹的指责,没有得到任何的人的重视,奥巴马还是十分轻易地赢得了选举。
然而,讽刺的是,在十余年后回看,麦凯恩的竞选广告却如同对未来的精准预言。
正是这位备受美国民众欢迎,直到两届任期结束还有59%的高支持率的美国总统,在自己任内为美国社会埋下了撕裂混乱的种子。
美国之子
奥巴马的前半生,看起来就像一个标准的美国梦。
他出生于美国的婴儿潮期间,母亲安·邓纳姆是一名美国犹太学者,在夏威夷求学期间遇到了前来留学的肯尼亚青年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并在对方高超的撩妹技巧下沦陷。
两人很快结婚,并于1961年生下了奥巴马。
不过,在奥巴马出生之后不久,他的父母就因为求学规划的不同异地分居,最终婚姻破裂,奥巴马由母亲继续抚养。
安·邓纳姆在离婚之后,又认识了一名来自印尼的留学青年,与之结为伴侣,并带着孩子追随其到印尼生活。
直到奥巴马10岁时,他的母亲因为工作繁忙,加之身体不好,将奥巴马送回美国,交给他的姥姥照顾。
之后,奥巴马在姥姥的资助下,进入夏威夷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西海岸最大的单校区私立学校普纳荷学校就读。
在学习期间,奥巴马积极参与盛行一时的嬉皮士运动,与同学创建“大麻帮”,一起在烟酒、大麻中寻找快感。
不过,奥巴马并没有因此而耽误学习,相反一直成绩优异,在中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加州西方文理学院求学,并在2年后转学到了哥伦比亚大学。
在大学毕业后,奥巴马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以一个民主党社区组织者的身份,为基层提供社会服务。
在这期间,奥巴马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家族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当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米歇尔,并生出了政治野心。
于是,在1988年,他又去哈佛大选进修,与大多数美国政治家一样深入学习了法律知识,并以“极优等”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不到1年,奥巴马就领导了伊利诺伊州的“投票计划”,旨在让该州因种种原因未登记为选民的非裔美国人成为选民。
通过这种方式,奥巴马帮助民主党稳固了他们在伊利诺伊州的优势,随后便被《芝加哥商业报》评选为40岁以下最有潜力的政治家之一。
随后,在1996年,奥巴马成功当选伊利诺伊州的州参议员,并在2001年成为两党联合行政委员会联合主席。
2004年,奥巴马向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席位发起冲击。
在奥巴马宣布参选后,原本被认为是对这一席位最有竞争力的几个人选,时任联邦参议员费斯杰拉德、前任联邦参议员卡罗布奥恩以及伊利诺伊州州长乔治·瑞恩接连退选,使得奥巴马轻松赢得了选举。
成为联邦参议员后短短3年,奥巴马就宣布要向美国总统宝座发起冲击,并一举战胜了风头无限的希拉里·克林顿和经验丰富的乔·拜登,成为民主党推举的总统候选人。
此时恰逢2008金融危机爆发,共和党作为执政党,难免要为这场灾难负责。
在这样的情况下,喊着“改变”的口号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自然比口口声声“国家为重”的约翰·麦凯恩更受选民的欢迎。
更何况奥巴马本人也极具魅力,其演讲极富动员力,并且相比于那些高高在上的传统精英,他温文有礼,能够让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
于是,在这场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大获全胜,甚至连印第安纳州这样的典型红州在这场选举中翻蓝,可见奥巴马在美国是何等受欢迎。
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绩同样值得称道。
在他任内,美国以较快地速度走出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推出了一系列扶贫济困的法案,并从伊拉克这个战争泥潭撤军。
此外,在对外战略上,尽管奥巴马被一些美国人批评为软弱,但无论是通过伊核协议拉拢伊朗,还是通过TPP孤立中国,在当时看来都是对中俄这两个美国最大战略对手的有效威胁。
故而,总体来说,奥巴马在美国一直颇受欢迎,直到卸任时,他在美国的支持率依旧高达59%,这在美国总统当中是十分少见的。
撕裂美国
可任谁也不会想到,在奥巴马卸任后不久,美国社会、政治便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撕裂。
在社会层面上,贫富矛盾、种族矛盾、价值观矛盾加剧激化,各种抗议游行此起彼伏,甚至会出现两群持不同意见的游行者当街打起来的混乱场面。
就连原本应当更多地考虑美国国家利益,最大程度上寻求共识的美国政府,都成为了两党拉锯的战场,双方都在竭尽所能地给对手添堵,传统政治当中大局为重的默契荡然无存。
如此严重的内部分裂,不出意外地导致美国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落。
许多人将这一切归咎于特朗普的疯狂,指责他完全没有总统的样子,当了总统依旧如选举时一样,只为一部分选民发声而攻击另一部分人,认为这导致了如今的美国乱象。
但如果深究其根源,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种子,其实都是在奥巴马任内埋下的。
美国社会的撕裂,追根究底还是源自于分配的不平等。
以华尔街金融资本为代表的前1%甚至是0.1%将美国通过全球霸权从世界攫取的利益瓜分殆尽,底层民众不仅没有从中获益,甚至很可能还受到了伤害。
统计数据显示,自里根进行新自由化改革以来,美国经济脱实向虚,制造业严重衰落,随之而来的是制造业工人这一相对高薪的岗位大幅度减少。
那些失去岗位的工人大多只能去从事薪水更低的服务业,生活水平因此严重下降。
因此,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尽管同是经济危机的受害者,很多美国人对这场危机却并不是全然的痛恨。
毕竟在这场危机当中,受伤最重的还是那些金融巨头,算是给那些因金融巨头受伤的人出了一口恶气。
并且,在许多人看来,在金融化捅出了这么大的篓子之后,美国政府的政策也应当会有所改变,重新回归到实体经济上来,美国制造业企业将从中获益,民众也将获得更多高薪机会。
然而,奥巴马在他的经济刺激计划当中,却将金融部门当成了最主要的救济对象,反倒对是那些本是被金融业连累的制造业关注不足。
或许奥巴马的期望是,政府将资金放给华尔街后,华尔街会以投资的方式将其注入制造业领域,即使是被以奖金形式直接发放给员工的部分,也将转化为消费提振制造业。
可事实却是,华尔街在拿到这笔钱之后,只管哪里赚钱投哪里,对那些真正急需资金支持渡过难关的企业视而不见,哪怕是通用这样的老牌巨头,都不能幸免。
而那些员工奖金,更是绝大部分都流入了高官的金融账户,而没有进入实体市场流通。
如此一来,那些在新自由主义浪潮中顶住了诱惑,继续以保守的方式投资的美国企业,愤怒地发现,在自己艰难度日濒临破产的时刻,那些捅了篓子的金融巨头、高管竟因为政府的兜底,还可以继续拿千万奖金花天酒地。
既然做制造业吃力还不讨好,那谁还继续自讨苦吃,于是人们就看到,在金融危机过后,尽管美国政府喊出了再工业化口号,但实际上美国的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却进一步下降。
美国经济金融化的加剧,也意味着美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底层美国人生活愈发困窘。
于是,零元购开始在美国盛行,极大地扰乱了美国的社会秩序,而这种混乱严重打扰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
加之奥巴马所谓的扶贫计划,最终也是将将负担压在了这些美国中产阶级身上。
种种不满促使他们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抛弃了传统政治精英,将本身就是大商人,被他们认为不会向华尔街资本妥协的特朗普推上了总统宝座。
特朗普也确如他的支持者们所希望的那样始终如一,一上台就推翻了奥巴马时期的众多行政令,引发了民主党的强烈不满,也导致美国的内政外交陷入混乱。
许多人因此指责特朗普在政府内制造对立,殊不知无论特朗普是否这么做,美国政府的对立都已经无可逆转。
早在奥巴马在他的第一任期,仗着民主党在国会的人数优势,在未与共和党达成任何共识的情况下强推救市计划时,美国的所谓政治默契就已经没救了。
若非如此,也不会出现2013年的美国政府停摆危机。
到了奥巴马执政后期,由于民主党失去了国会多数地位,他的许多政策都无法在国会获得通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奥巴马所做的却并非设法弥合矛盾矛盾,而是变本加厉,直接绕开国会,用总统行政令强推政策执行。
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共和党的愤怒,令两党关系更加撕裂,也使得特朗普能够在上台之后通过前总统废除行政令的方式,轻易推翻奥巴马的政策,令美国内政外交陷入混乱。
当初美国人选择奥巴马,以为一个黑人总统能够很好地弥合美国的社会矛盾,结果正是奥巴马的种种政策,让美国的社会矛盾彻底无可挽回,这是多么讽刺的现实。